構建式生態課堂 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中的應用思考
「課程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實際上是一種教論。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課堂枯燥,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基于構建式聯盟教學法的生態課堂是人本主義的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人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學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創造能力為導向,期望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為例,探討基于構建式聯盟教學法的生態課堂在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中的應用。(2023-2-25)」
關鍵詞: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學習目標;生態課堂;教學活動;軟件架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0)05/06-0166-03
一直以來,傳統的“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教學都是以“教”為主,以“學”為輔,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課堂枯燥,學生缺乏機會進行自主探究,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該教學方式往往忽視教學大綱的作用,在制訂教學活動和考核任務時,未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置。
●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和生態課堂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是John Biggs于1999年提出的一個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因此,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Constructive Alignment)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相應的學習活動進行知識自主構建的教學方法,所謂聯盟則是指教學活動(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和評價任務(assessment tasks)要以預期的學習成效(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為導向展開,三者聯盟形成一致的教學情境。[1]這樣的教學理念對“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的教學來說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創造能力為導向,旨在期望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圍繞著這一目標,教師要思考設計有助于學生達到目標成效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學活動不再以知識的描述、定義、總結為重點,而是通過不斷創設、解決、反思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僅僅能夠對知識進行記憶、描述、定義、總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能夠理解架構原理,能變通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進行適合且具有創意的方案設計。
基于構建式聯盟教學法的“生態課堂”是人本主義的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人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圍。[3]
● 生態課堂的構建思考
大學課堂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是任課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各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整體,是師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基于學習目標和先行知識,圍繞相關的教學內容,多維有效互動,主動完成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和建構的過程。[4]“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的先修課是《軟件體系結構》,即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軟件架構的基本理論,這門課的重點是如何利用軟件架構的理論分析不同軟件架構模式及其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诮嬛髁x理論的生態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可基于已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探討實際案例的分析甚至應用。[5]下面筆者就這門課程的生態課堂如何構建談談做法。
1.學習目標的確立
確立學習目標是課堂實踐的起點。生態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筆者將傳統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強調學生學完此課后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學習目標應該是可衡量、便于考核的,盡量避免使用那些不能衡量的動詞,如學會、知道、了解和理解等。根據Bloom學習法,學習的層次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6]以《分層軟件架構》這一節課為例,設定的學習目標為:①解釋分層軟件架構的概念和原理;②分析分層軟件架構案例的構成和基本元素;③應用分層軟件架構到真實項目中。
2.課堂教學活動的設置
課堂教學活動是生態課堂的運行框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習目標設置,即應以學生能達到的預期學習目標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形式除了常規的“教”外,應該更側重學生的“學”,具體設置可以有個人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兩種。個人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情境和要求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中,任課教師可根據不同軟件架構模式將其分成不同主題,并分別制作課堂學習材料,在每個學習材料后面設置一些有助于理解架構模式的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材料的閱讀,并思考這些問題。這個環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理解能力。
學生通過獨立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是基于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有些學生由于前述知識準備不足,在獨立學習建構新知識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必須及時跟進生生間的小組合作、小組交流等協作學習活動。這可以促進學生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從而尋找到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在協作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協作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每個學生都要有事做,每個學生都要有話說,每個學生都能有發展。還是以《分層軟件架構》為例,課前,筆者將分層軟件架構的資料、基于分層軟件架構的“圖書管理系統”源代碼以及分析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他們在課前完成。分析任務包括圖書管理系統軟件架構圖、系統基本構成元素、系統執行流程以及存在問題。課中,分組討論各自的學習結果以及相關問題,然后,根據討論的結果,修正自己的分析結果。
3.成果展示
適當改變教學時間的安排,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展示學習成果。每個主題學習完畢后,要求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組的學習成果,再由教師引導其他小組進行質疑、解惑,從而深化知識,突破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在展示和質疑中深化知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闡述能力。 4.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處置
“生態課堂”同時也是和諧課堂,師生間的合作互動尤為重要,能給整個教學帶來很積極的影響。在定位師生角色時要滿足“合作、自主、競爭”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快速融入教學,展開積極探索。而教師要始終堅持“教師是課堂主導”這一原則,一方面,做學生的觀眾,將課堂舞臺留給他們,幫助其盡情釋放自己的學習潛能;另一方面,要時刻細心觀察學生,關注他們的需求,多提供創造交流的機會,鼓勵其團結協作,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學生的協作學習活動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根據協作的目的和學生現實情況,合理組建協作小組,科學指導協作進程,積極參與協作過程,使學生的協作從形式走向內容,讓所有學生在師生、生生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都能得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生態課堂中,筆者將教師的作用定位為:①主導整個課堂的進程,包括課堂活動安排、時間控制等;②討論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③總結并點評每個組匯報結果;④評估考核學生。
生生關系主要是:①分組討論共享學習結果來獲取同伴的反饋并提高自己;②考核點評分組展示結果,從其他組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5.課堂考核和改進
這是生態課堂中最困難的部分?己吮仨氁灶A期的學習成效即學習目標為導向開展。筆者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生態課堂中采用學生考核和教師考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考核主要從比較定性的角度評價其他組的學習成果,分析其他組的亮點和問題,以期從中學習到自己缺失或者不足的內容并補充到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教師考核則相對比較定量化,根據設定的學習目標分解為比較細化的考核指標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測。最后,教師需要針對考核結果找到班級整體學習效果的強弱指標值,分析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并把這次分析的結果用于下次教學活動的改進。
● 生態課堂的問題和思考
生態課堂可以大大改善傳統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學生上課不積極、理解知識深度不夠等。但實施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①制訂考核標準難。由于生態課堂通過課堂多樣性活動和幫扶來完成知識和能力的獲取,這就勢必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考核學生,但平時的個體探究和協作學習很難制定量化的考核標準。②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也值得思考。建構式的生態課堂要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作用。教師不能像傳統課堂一樣,直接告訴學生結論,也不能袖手旁觀,任由學生自己活動。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但這個度如何把握是一個很難的實踐問題。
● 結語
筆者以“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為例,通過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的生態課堂構建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課堂教學的各個元素,讓他們高度融合,而不再是滿堂灌式的死板教學,同時也形成“目標—教學—考核—改進”的課堂生態體系,促進了課堂的活力提升和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UBC-CSC項目教學資源[Z].2018-2019.
[2]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關系研究[EB/OL].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603-169,2006-03-09.
[3][4]劉貴華,張偉.生態課堂的實踐框架與創新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6(07).
[5]韓麗娟.構建生態課堂,激發學生潛能[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03).
[6]Donald F.Perras.Classroom Management: an ecological model[J].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2013(08).
(極藍)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0)05/06-0166-03
一直以來,傳統的“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教學都是以“教”為主,以“學”為輔,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課堂枯燥,學生缺乏機會進行自主探究,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該教學方式往往忽視教學大綱的作用,在制訂教學活動和考核任務時,未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置。
●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和生態課堂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是John Biggs于1999年提出的一個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因此,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Constructive Alignment)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相應的學習活動進行知識自主構建的教學方法,所謂聯盟則是指教學活動(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和評價任務(assessment tasks)要以預期的學習成效(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為導向展開,三者聯盟形成一致的教學情境。[1]這樣的教學理念對“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的教學來說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
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創造能力為導向,旨在期望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圍繞著這一目標,教師要思考設計有助于學生達到目標成效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學活動不再以知識的描述、定義、總結為重點,而是通過不斷創設、解決、反思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僅僅能夠對知識進行記憶、描述、定義、總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能夠理解架構原理,能變通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進行適合且具有創意的方案設計。
基于構建式聯盟教學法的“生態課堂”是人本主義的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人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圍。[3]
● 生態課堂的構建思考
大學課堂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是任課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各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整體,是師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基于學習目標和先行知識,圍繞相關的教學內容,多維有效互動,主動完成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和建構的過程。[4]“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的先修課是《軟件體系結構》,即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軟件架構的基本理論,這門課的重點是如何利用軟件架構的理論分析不同軟件架構模式及其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诮嬛髁x理論的生態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可基于已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探討實際案例的分析甚至應用。[5]下面筆者就這門課程的生態課堂如何構建談談做法。
1.學習目標的確立
確立學習目標是課堂實踐的起點。生態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筆者將傳統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強調學生學完此課后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學習目標應該是可衡量、便于考核的,盡量避免使用那些不能衡量的動詞,如學會、知道、了解和理解等。根據Bloom學習法,學習的層次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6]以《分層軟件架構》這一節課為例,設定的學習目標為:①解釋分層軟件架構的概念和原理;②分析分層軟件架構案例的構成和基本元素;③應用分層軟件架構到真實項目中。
2.課堂教學活動的設置
課堂教學活動是生態課堂的運行框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習目標設置,即應以學生能達到的預期學習目標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形式除了常規的“教”外,應該更側重學生的“學”,具體設置可以有個人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兩種。個人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情境和要求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中,任課教師可根據不同軟件架構模式將其分成不同主題,并分別制作課堂學習材料,在每個學習材料后面設置一些有助于理解架構模式的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材料的閱讀,并思考這些問題。這個環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理解能力。
學生通過獨立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是基于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有些學生由于前述知識準備不足,在獨立學習建構新知識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必須及時跟進生生間的小組合作、小組交流等協作學習活動。這可以促進學生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從而尋找到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在協作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協作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每個學生都要有事做,每個學生都要有話說,每個學生都能有發展。還是以《分層軟件架構》為例,課前,筆者將分層軟件架構的資料、基于分層軟件架構的“圖書管理系統”源代碼以及分析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他們在課前完成。分析任務包括圖書管理系統軟件架構圖、系統基本構成元素、系統執行流程以及存在問題。課中,分組討論各自的學習結果以及相關問題,然后,根據討論的結果,修正自己的分析結果。
3.成果展示
適當改變教學時間的安排,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展示學習成果。每個主題學習完畢后,要求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組的學習成果,再由教師引導其他小組進行質疑、解惑,從而深化知識,突破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在展示和質疑中深化知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闡述能力。 4.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處置
“生態課堂”同時也是和諧課堂,師生間的合作互動尤為重要,能給整個教學帶來很積極的影響。在定位師生角色時要滿足“合作、自主、競爭”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快速融入教學,展開積極探索。而教師要始終堅持“教師是課堂主導”這一原則,一方面,做學生的觀眾,將課堂舞臺留給他們,幫助其盡情釋放自己的學習潛能;另一方面,要時刻細心觀察學生,關注他們的需求,多提供創造交流的機會,鼓勵其團結協作,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學生的協作學習活動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根據協作的目的和學生現實情況,合理組建協作小組,科學指導協作進程,積極參與協作過程,使學生的協作從形式走向內容,讓所有學生在師生、生生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都能得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生態課堂中,筆者將教師的作用定位為:①主導整個課堂的進程,包括課堂活動安排、時間控制等;②討論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③總結并點評每個組匯報結果;④評估考核學生。
生生關系主要是:①分組討論共享學習結果來獲取同伴的反饋并提高自己;②考核點評分組展示結果,從其他組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5.課堂考核和改進
這是生態課堂中最困難的部分?己吮仨氁灶A期的學習成效即學習目標為導向開展。筆者在“大型軟件架構分析”生態課堂中采用學生考核和教師考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考核主要從比較定性的角度評價其他組的學習成果,分析其他組的亮點和問題,以期從中學習到自己缺失或者不足的內容并補充到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教師考核則相對比較定量化,根據設定的學習目標分解為比較細化的考核指標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測。最后,教師需要針對考核結果找到班級整體學習效果的強弱指標值,分析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并把這次分析的結果用于下次教學活動的改進。
● 生態課堂的問題和思考
生態課堂可以大大改善傳統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學生上課不積極、理解知識深度不夠等。但實施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①制訂考核標準難。由于生態課堂通過課堂多樣性活動和幫扶來完成知識和能力的獲取,這就勢必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考核學生,但平時的個體探究和協作學習很難制定量化的考核標準。②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也值得思考。建構式的生態課堂要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作用。教師不能像傳統課堂一樣,直接告訴學生結論,也不能袖手旁觀,任由學生自己活動。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但這個度如何把握是一個很難的實踐問題。
● 結語
筆者以“大型軟件架構分析”課程為例,通過構建式聯盟教學方法的生態課堂構建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課堂教學的各個元素,讓他們高度融合,而不再是滿堂灌式的死板教學,同時也形成“目標—教學—考核—改進”的課堂生態體系,促進了課堂的活力提升和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UBC-CSC項目教學資源[Z].2018-2019.
[2]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關系研究[EB/OL].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603-169,2006-03-09.
[3][4]劉貴華,張偉.生態課堂的實踐框架與創新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6(07).
[5]韓麗娟.構建生態課堂,激發學生潛能[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03).
[6]Donald F.Perras.Classroom Management: an ecological model[J].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2013(08).
(極藍)